您好,,歡迎進入陽泉市雙擁網(wǎng)

Image
0353-2296606
hahaahhhahah
Image
當前位置:>?首頁?>?文章詳情頁

雙擁征文獲獎作品專欄:《魂歸何處》(一等獎)


編輯:2021-11-29 16:00:32

魂 歸 何 處




——謹以此文紀念革命烈士王茂德,、劉倉元同志
作者:張春義


       中華民族英雄輩出,,特別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革命烈士,,無名英雄。他們?yōu)榱酥袊嗣竦慕夥攀聵I(yè),為了共產(chǎn)主義的偉大理想,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赴湯蹈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們的革命精神,,是激勵我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精神財富,。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劉胡蘭、董存瑞,、邱少云,、黃繼光等英雄的名字,人們耳熟能詳,,常談常新,。他們成為革命英雄的典型代表,永久載入中國革命的歷史史冊,。但更多的無名英雄早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被歷史的風塵所湮沒,。雖然他們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但他們在戰(zhàn)爭年代的無私付出,,血雨腥風中的頑強拼搏,硝煙彌漫中的舍生忘死,,一直在窮鄉(xiāng)僻壤,、山莊臥鋪、烈士后人中廣為傳頌,,永遠活在鄉(xiāng)親們,、親人們的心里,。


郁達夫在當年紀念魯迅先生大會上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五星紅旗血染成,,作為今天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的奮斗,,不能淡忘他們的拼搏,,更不能無視他們的犧牲。值此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佇立在西南舁鄉(xiāng)烈士陵園,,一次次神思飛揚,一次次心潮起伏……


在一塊黑色大理石鑲嵌的英烈墻上,,我找到了大洼村革命烈士王茂德,、劉倉元的名字:


王茂德,男,,1920年出生,,大洼村人。一九四六年參加革命,,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在解放石家莊戰(zhàn)役中犧牲,,系趙爾陸組建的教導旅三團二部衛(wèi)生隊戰(zhàn)士。


劉倉元,,男,,1926年出生,大洼村人,。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參加革命,,一九四九年在作戰(zhàn)中犧牲。系趙爾陸組建的教導旅三團二部衛(wèi)生隊戰(zhàn)士,。


作為土生土長的大洼人,,從小我就知道,大洼村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有五位先烈血染沙場,,為國捐軀。高潤懷,、高愛科,、高二孩三位烈士,在戰(zhàn)爭年代就魂歸故里,,獨有王茂德,、劉倉元同志參加革命后有去無回,尸骨灑落在異鄉(xiāng)土地,,不知所終,。


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我走進大洼村革命烈士王茂德之孫王俊明的家里,,與王俊明進行了長達五個多小時的交談,,當王俊明把收藏的爺爺?shù)牧沂孔C、家書,、家人尋親證明擺在案頭上時,,王茂德、劉倉元投身革命的戰(zhàn)斗履跡在筆者的腦海里愈來愈清晰……


王茂德父親王川寶育有7子4女,,兒女眾多,,家族鼎盛,11個孩子中,,只有五子王亮德(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村里擔任副村長,,被叛徒告密被捕,在監(jiān)獄經(jīng)受日本鬼子嚴刑拷打,,后被黨組織營救出獄,,不久犧牲)和七子王茂德上念過私塾,王茂德排行老七,,是家中最小的兒子,村里人叫他七小,。年輕時,,他與同鄉(xiāng)霍樹頭村的姑娘李轉(zhuǎn)林組成家庭,夫婦二人生有一子一女,,但兒子在8歲時因病去世,,女兒沒有滿月就不幸夭折,接連不斷的殘酷打擊,,使夫婦二人捶胸頓足,,痛不欲生。


1946年3月19日,,喜從天降,,夫婦二人又生一子,取名王愛云,,這個苦寒的家庭終于傳出歡樂的笑聲,。兒子王愛云從出生后就身體單薄,家人恐王愛云難以養(yǎng)活,,甚至產(chǎn)生過扔掉丟棄的想法,,但王茂德夫婦沒有放棄這個從小孱弱的兒子,精心撫養(yǎng),,敝帚自珍,,王愛云終于死里逃生,,身體一天好過一天,長得越來越強壯,,越來越喜人,。


1946年,國民黨沒有停止對解放區(qū)的進攻,,在完成各項軍事部署后,,公然撕毀停戰(zhàn)協(xié)定和政治決議,于1946年6月26日,,開始向解放區(qū)發(fā)動全面進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制定以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積極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指揮解放區(qū)軍民奮起還擊,。


王茂德念過私塾,,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個典型的鄉(xiāng)村文化人,。五哥王亮德在抗日戰(zhàn)爭中被日寇摧殘致死的事,,對他影響很深。王茂德目睹了國難當頭山河破碎,,他痛恨日本鬼子在中國的暴行,,更痛恨國民黨反動派悍然發(fā)動全面內(nèi)戰(zhàn)。他本可以走進學堂,,當個體面的教書先生,,但他積極聽從祖國的召喚,在26歲(1946年)那一年,,毅然拋下妻子和出生僅8個月的兒子王愛云,,參加了革命,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王茂德和本村村民劉倉元一同參加的革命,,其時、王茂德同志26歲,、而劉倉元僅僅19歲,,二人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趙爾陸組建的教導旅三團二部衛(wèi)生隊戰(zhàn)士。起初隨部隊戰(zhàn)斗在石門晉縣新境一帶,。期間,,王茂德給家里寫過兩封信,這是兩封讓人咀嚼不盡,、回味無窮的戰(zhàn)地家書——


家書一:


母親大人堂前膝下:


萬福,、大人敬安。兒自咱家走后,,有四,、五個月未見大人,,不知大人可身體健康?兒問母親身安,,全家都好嗎,?我的妻子、小孩也好嗎,?兒現(xiàn)在從娘子關(guān)開發(fā)一直到河底,。兒現(xiàn)在還在教導旅三團二部衛(wèi)生隊工作。兒現(xiàn)在身體很好,,請大人不必掛念,。另外我家庭是很困難,有哥們很好照管?,F(xiàn)在到了春耕,,哥們要著重一些,吃苦一些,。肉?。ㄆ尥馍┧次視r說,我的驢讓頑軍趕走了?,F(xiàn)在有事一件,,困難不過。哥你們的差距也很多,,你們也很困難,。不過還辛苦一些。為了小孩很小,。你們要很好照顧一下。好了,,有可開上盂縣一帶活動,。

此致


敬禮

兒、王茂德

六月初七

從這封王茂德寫給母親的家書提供的信息中我們得知,,王茂德對家人非常牽掛,,并一再囑咐哥哥們觀照他的家人,特別是照顧好他的妻子和唯一的兒子王愛云,。同時得知他所在的部隊從娘子關(guān)開發(fā)到河底停留時,,肉小(妻外甥)曾經(jīng)看望過他一次,,妻外甥告訴他,,他的驢被頑軍趕走了。王茂德在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場上,,還牽掛著他家的驢,,現(xiàn)在的人未免費解,,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驢是莊稼人養(yǎng)家糊口的好幫手,,命根子,。他忘不了家里的驢,就理所當然不難理解了,。



家書二:(因年久歲遠,,全信已經(jīng)缺失,只留后面一部分)


……


到了,。但是來信家中之事不算,。咱那里旱的很厲害,不知后來下雨了沒有,?但有登著一報上面,,寫著咱那里的旱災很是厲害。有五十個村子旱得比較嚴重,。有的人東跳西走,,吃得連樹葉子也沒有。不知咱家情形怎樣,?上一次來信,,我于家中去了一封信,說得是我的羊賣了沒有,?還有些問題,,就竟不怎樣如意。羊賣了來信于我說明,。還有麥子的問題,,不知種上了沒有?種了幾畝,?捉住苗子了沒有,?我還在教導旅三團二部衛(wèi)生隊工作,我的身體很好,,工作順利,。我在河北省任邱縣一帶,還有高存銀,,他掛了花后,,他說有可能退伍,不知回去了沒有,?請大人見信后多來回信,。來信要把家中事情寫得明明白白,別不多談,來信為盼,。

此致

敬禮

福安

           王茂德

                          八月十五日

                                     啟


 

王茂德的家書,,向家鄉(xiāng)親人匯報了他在部隊的工作表現(xiàn)與戰(zhàn)斗蹤跡,但他時刻掛念著家人的安康與莊稼,、牲畜的情況,,家鄉(xiāng)的一切時時事事都牽掛著他的心。信中提到的高存銀,,是大洼村一等傷殘退伍軍人,,參戰(zhàn)不久就身負重傷,敵人的子彈從他的嘴巴前面打進去,,從后脖子穿出,,中彈后他倒在一個斜坡上,頭朝坡下,,血水順坡流淌,,沒有堵塞了喉嚨,在殘酷的戰(zhàn)場上幸免于難,,奇跡生還,。


“1947年秋,我軍在攻占石家莊前,,首先攻克石家莊外圍重要據(jù)點正定城,,然后立即調(diào)頭北進包圍了徐水,擺開發(fā)動保北戰(zhàn)役的架勢,,目的是誘使石家莊守敵北援徐水,,將敵軍殲滅于北上途中,然后乘虛而入,,解放石家莊,。據(jù)守在石家莊的國民黨第三軍羅軍長料到,這是我軍的調(diào)虎離山計,,遲遲不派兵出城,。為了引蛇出洞,我軍鐘天民旅長以大無畏的膽略,,猛攻徐水,迫使蔣介石對石家莊守敵施加壓力,,讓他們趕快北進,。可是,,老謀深算的敵軍長的主力仍然不離開石家莊,。為了盡快把敵人引出來,鐘旅長決定智斗頑敵,又一次制造假象,,故意放棄徐水,,向西撤退。羅軍長認為這是我軍的潰敗,,時機已到,,于是率第三軍離開石家莊北上,準備完成蔣介石南北夾攻我軍的計劃,。我軍引蛇出洞終于成功,,便趁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晝夜強行軍240華里,,趕到清風店,,搶先占領戰(zhàn)略要地?!本驮谶@場清風店戰(zhàn)役中,,大洼村劉倉元和王茂德兩名戰(zhàn)士壯烈犧牲。


劉倉元在清風店戰(zhàn)役中,,光榮負傷,。其父劉秀山(小名劉有寶)接到部隊通知,前去看望身負重傷的劉蒼元,,但當他星夜趕到部隊后,,劉蒼元已經(jīng)重傷犧牲,尸骨無存,。劉秀山看望兒子劉蒼元得到如此噩耗,,他內(nèi)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曾在醫(yī)院見到過王茂德,,當時,,王茂德腿部遭受重傷,躺在醫(yī)院養(yǎng)傷,。他回鄉(xiāng)后,,告訴王茂德家人王茂德在部隊的受傷情況。王茂德家人心急如焚,,1947年12月18日,王茂德姐夫王文元,,妻外甥王肉小前去尋找親人,陽泉工礦區(qū)第五區(qū)大洼村人民政府為其出具介紹信如下:



介紹信路條一:


茲有本府軍屬王文元(王茂德姐夫),、王肉?。ㄍ趺缕尥馍┕灿卸饲巴鶗x縣東北村探望其弟。希沿途各級政府驗條放行,,并于多加照顧,。

是荷

此致

敬禮

(農(nóng)歷)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家人多方尋找奔波,始終沒有王茂德的下落。聽說王茂德養(yǎng)傷的部隊醫(yī)院遭到敵軍包圍,,敵人炮火猛烈轟炸醫(yī)院,,王茂德不幸犧牲,尸骨無存,,不知所終,。


家人不甘心,為了使親人魂歸故里,,于1950年10月12日,,王茂德大哥王忠德,外甥王肉小再次踏上了尋找親人遺骨的道路,,陽泉工礦區(qū)第五區(qū)大洼村人民政府開具介紹信如下:



介紹信路條二:


茲有山西省陽泉市大洼村村民王忠德(王茂德大哥),、王肉小(王茂德妻外甥)二人,,前往石門晉縣新境車站附近一帶尋找傷員戰(zhàn)士,。望該地村鄉(xiāng)政府幫助指導,并幫助尋找,。宿食為盼,,專此說明。

此致

敬禮

陽泉市大洼村(農(nóng)歷)一九五0年十月十二日

陽泉工礦區(qū)第五區(qū)大洼村(印章)



這次尋找,,大哥王忠德,,外甥王肉小,風塵仆仆輾轉(zhuǎn)燕趙各地半個月,,但依然沒有找到親人的遺骨,,二人大失所望、悻悻而歸,。


王茂德犧牲后,,妻子李轉(zhuǎn)林痛不欲生,整日以淚洗面,。她的痛苦,,非當事人難以感同身受。她的家人說,,更讓她傷心的是,,丈夫的家書,僅僅提到她一次:“兒問母親身安,,全家都好嗎,?我的妻子、小孩也好嗎,?”就是這一句話,沒有想到竟然成了丈夫留給她最后的深切問候。在守寡獨居的漫長歲月里,,她未免抱怨丈夫的“無情無義”,,但她又設身處地為丈夫著想,丈夫整天穿行在槍林彈雨中,,哪有空閑顧及兒女私情,,給她以深切的關(guān)愛與問候?


“就請你給我多一點點時間,,

再多一點點問候,,

不要把一切都帶走;

就請你給我多一點點空間,,

再多一點點溫柔,,

不要讓我如此難受”。


用這首歌詞來形容當時的情形,,再恰當不過了,。李轉(zhuǎn)林在丈夫戰(zhàn)死沙場后,她沒有再婚,,27歲守寡,,含辛茹苦撫養(yǎng)兒子王愛云。兒子成了她生活下去的唯一動力,,兒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希望,、信念。每當夜深人靜,,她都要拿出丈夫的信,,久久地翻看、端詳,,淚水常常浸濕她的臉頰,。透過書信的字里行間,她仿佛看到丈夫爬上陣地,,穿過硝煙運送傷員的身影,。她把丈夫的信壓在箱底敝帚自珍,以免丟失損壞,。丈夫的信成了她寄托哀思的唯一信物,。


除了養(yǎng)育兒子,李轉(zhuǎn)林還得撫養(yǎng)她的外甥肉小,,外甥父母雙亡,,從小生活在她家里,家庭的重擔常常壓得她喘不過氣來,,但她忍辱負重,,硬是將無窮的苦難踩在腳下,,將全家生存的希望頂在頭頂,走過了一個個難捱的秋冬春夏,。


王愛云長大后成了家,,妻子是鄰村人,夫婦二人育有一女兩子,。女兒王俊英,,大兒子王俊明,二兒子王俊生,,三個孩子均成家立業(yè),,為人父母,生活美滿幸福,。而她獨居守寡50年,,終年77歲。


而劉倉元,,正是風華正茂的青春少年,,僅僅19歲就為國捐軀,他尚未婚配,,更無子女,,他死于黎明前的黑暗,留下了一片令人嘆息的蒼涼,。他同戰(zhàn)友王茂德一樣尸骨無存,,家人只在他的空棺里,放進幾捧家鄉(xiāng)的黃土下葬,。父母下世后,,每年的清明時節(jié),只有他的侄兒在他墓地焚香燒紙,,以此寄托家人無盡的哀思,。


在中華大地上,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人民的幸福,拋家棄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用自己的生命與鮮血捍衛(wèi)了祖國的領土,,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革命贊歌,用年輕的生命鑄就了一座座不朽的歷史豐碑,。如今,,雖然硝煙已逝、時過境遷,,但他們的名字,、事跡并不僅僅勒刻于石上,,傳之于后世,他們的精神光輝,,永遠光照千秋,,永垂青史。


王茂德,、劉倉元是千千萬萬個革命戰(zhàn)士中的一員,他們的“故事不多,,宛然平常一段歌”,,他們的尸骨至今遺落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像一縷煙云,,似一陣輕風,,如一片落葉,難覓其蹤,,但他和無數(shù)為了革命事業(yè)而捐軀的戰(zhàn)士們一樣,,雖然尸骨無存,但他們的靈魂永遠安妥在家鄉(xiāng)的黃土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成為億萬炎黃子孫的情感依附和精神歸宿,成為勉勵后人建設祖國前行的不竭動力,。

作者簡介:

86230c7d854f3256c7d97e4ad02edc12.jpeg

張春義,,男,1965年生,,陽泉市郊區(qū)西南舁鄉(xiāng)大洼村人,。愛好文學,喜歡收藏古幣,在本村小學教書八年,,是區(qū)在冊民辦教師,。1993年在區(qū)報社任記者組長,副刊編輯,,工作6年,;1998年至2000年在西南舁鄉(xiāng)任辦公室干事;2005年至2011年在礦區(qū)報社任記者,、編輯,,工作8年。現(xiàn)在區(qū)文聯(lián)工作,,系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陽泉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陽泉市作協(xié)理事,,郊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1980年開始發(fā)表作品,,2008年加入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作品散見于《小說月報·原創(chuàng)故事版》,、《意林》,、《民間文學》、《六盤山》,、《新故事》,、《故事家》、《百家故事》,、《百姓故事》,、《故事林》、《民間傳奇故事》,、《微型小說選刊》,、《民間故事選刊》《故事精選》、《故事家·微型經(jīng)典故事》,、《新智慧·故事精》,、《山西日報》、《山西晚報》等報刊雜志,。小說《人狼恩仇》入選《中國微型小說名家名篇百年經(jīng)典》一書,,獲得陽泉市第五屆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銅獎。新聞作品《不可小覷廣告效益》等分獲山西新聞一等獎,,陽泉新聞二,、三等獎,是陽泉日報特約評論員,。

1980年至今,,在市、區(qū)舉辦的各種征文大賽中獲獎10余次,,在全國各地報刊發(fā)表影視評論60余篇,,雜文120余篇,小說故事80余篇,,各類新聞作品1000余篇,。





Image
版權(quán)所有:山西六一科技有限公司
Image
版權(quán)所有:山西六一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shù)支持:龍采科技集團
Image